广西民族高中

您好,欢迎访问广西民族高中!今天是 星期天 2018-11-18
学校信箱 |设为首页 |加入收藏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 >党建园地 >理论学习

用扁担挑起一所学校

 

用扁担挑起一所学校

——记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教师周宏军

20110804   来源: 光明日报

 

  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政府通往达佑屯的路上,56岁的乡村教师周宏军挑着一担东西,正急匆匆地赶路。

  山路蜿蜒崎岖,边上不是险峻沟壑,就是悬崖峭壁。双脚挤进坑洼缝隙,一不小心就会摔跤,记者跟在他后面行走,也不免胆战心惊。正值酷暑,他全身汗如雨下,衣衫湿透。

  就在这条山路上,周宏军来来回回走了38,义务帮学生挑生活学习用品,风雨无阻,从未间断。行程7万多公里,足可重走六趟二万五千里长征,环绕地球赤道两圈。

  一个人,一根扁担,一条路,都是为了一群孩子。

  如春燕啄泥般打造了师生共同的“家”

  上个世纪70年代以前,达佑屯没有一所学校,到了读书年龄的孩子还在山上放牛。

  1973,达佑教学点成立。作为全村惟一的初中毕业生,周宏军成了教学点第一位代课教师,当时月工资仅9元钱。

  原来的校舍已经很破烂,缺门少窗,四面透风,一到冬天,几十个衣服单薄的学生在寒风中哆嗦……

  1986年夏,他带领村民和孩子边上课边建校。

  学校选址半山腰上,运材料格外困难,村民投工献料后都忙农活去了,搬运就落在周宏军肩上。

  上山撬石头,下田挖泥土,做木工、挑沙子、平地基……建校的一石一瓦一木,有近一半是周宏军挑回来的。

  因为工钱不够,周宏军便自己操起斧头、锯子做木工,扛起锄头锄草地,每天起早贪黑,废寝忘食。学校的墙壁、地板,他用木材一块一块拼装;桌凳、黑板,他亲手打造,木材不够就拿自家的顶上。

  经过3年的努力,一座两层4间教室的木房教学楼终于建成,学生有了遮风避雨的港湾……

  一根扁担重千钧,它承载的是人民教师的爱与责任

  汪洞乡地处桂西北九万大山山脉腹地,北面与贵州省榕江县及本县同练瑶族乡交界。教学点所在的达佑又是汪洞乡最偏僻的一个屯,也是全乡惟一不通公路不通电的屯,离乡政府40公里,全是山路,急速步行,也需5个多小时;如果乘车,要从乡政府乘班车到同练乡,换摩托车在村级公路上颠簸1个小时,接着爬1个小时高耸入云的土地坳,再步行1个多小时的环山小路才能到达——耗时和步行差不多。

如此崎岖的山路,肩挑背扛,成了山里人运送物资的无奈选择。各种用品均靠外供的乡村学校,更是如此。

  作为山里惟一的教师,周宏军每周都要到乡政府驻地,为孩子们挑回几十公斤生活学习用品。38个春秋的挑夫生涯,周宏军的满头青丝早已变成白发。

  一根扁担,承载着人民教师对山里娃的爱与责任。

  在陡峭的盘山小路行走,中途要穿越大大小小的原始森林,爬过一个个山峰沟梁,摔爬滚打,已是家常便饭;蛇蝎伏击,亦不足为奇。他这样描述自己的“挑夫”生活:冬天一身雪,夏天一身汗,饿了顶着,渴了喝几口山泉水。

  2009,柳州市为农村学生提供“免费午餐”。周宏军的肩膀更不能闲了,除了平时挑学习和生活用品,每个周末都要到同练乡挑免费午餐的食材。

  “孩子的教育,一天也不能少!

  教学点不通公路不通电,条件十分艰苦,先后来过7位教师,可是来一个走一个。

  2001,学生减少至30,最后一个外地教师终于还是走了。只有周宏军坚持下来。

  他不走,不是没有机会。2006,教育部门计划撤销达佑教学点,调他到乡里,但他主动请求留下,他的担心是,学生去最近的同练乡小学都有20多公里,路途遥远,不安全。

  “娃儿的前程,耽误不得!”周宏军说:“我是本地人,要是我也走了,谁还来啊?

  在周宏军心中,教学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。无论遇到多大困难,他从来不“旷课”,他说:“孩子的教育,一天也不能少。”

  虽在最偏最苦的学校任教,周宏军却是全乡教师的榜样。他的学生有4人考上重点中学,两人考上大学,他也4次获得县级教学奖励,并被评为柳州市优秀乡村教师。

  周宏军快要退休了,他说自己有一个最大的心愿:希望在退休前,学校能有一根旗杆、一面五星红旗,好领着孩子们像样地升一次国旗,唱一次有奏乐的国歌,做一次有音乐的广播体操……

 

 

乡村教师坚守大山38:扁担为学生挑学习生活用品

[中国教育报]

 

一个人、一根扁担、一条路,在大山里默默行走了38年,行程7万多公里,相当于5趟二万五千里长征、绕地球赤道两圈。

 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汪洞乡达佑屯教学点教师周宏军,靠一根扁担为学生挑来学习和生活用品。

  38年来,无论炎炎夏日还是数九寒冬,周宏军的“挑夫”路风雨无阻,从未间断。13000多个日日夜夜,周宏军从青丝挑到白发,一根扁担早已磨得溜光发亮。

  他用自己的肩膀,挑起了沉甸甸的知识,也挑起了苗山孩子的希望。

  一人撑起一所学校

  “孩子们从我这儿学到了知识,这时我就感觉特别幸福,觉得自己是一个少不得的人!”

  汪洞乡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西北部,地处桂西北九万大山山脉腹地。

  达佑屯是汪洞乡最偏僻的一个屯,也是全乡唯一没通公路和电的村屯,到乡政府40公里的山路,抄近路步行还需5个多小时。如果从乡政府乘车,则要先绕到榕江县同练瑶族自治乡,换摩托车在村级公路上颠簸一个小时,接着爬一个小时高耸入云的土地坳,再步行一个多小时的崎岖山路才能到达。

  每个月,身穿洗得发白的的确良上衣,脚穿解放鞋,头戴草帽,56岁的周宏军都要挑着五六十斤重的学习、生活用品,沿着这条陡峭的山路艰难地前行,中途还要穿越原始森林和山峰沟梁,险峻处,走错一步就是万丈悬崖,不小心还会有毒蛇伏击侵袭。周宏军这样描述自己当“挑夫”的日子:“冬天一身雪,夏天一身汗,饿了顶着,渴了喝几口山泉水。”

  周宏军来之前,达佑屯没有一所学校,到了读书年龄的孩子都在山上放牛。1973年,村干部找到初中毕业的周宏军说:“你来村里给娃崽上课吧!”

  “行!”周宏军的回答斩钉截铁。就这样,他成了达佑教学点第一位代课教师,月工资只有9块钱。从此,他一人撑起了这所学校。

  如果仅是为了这点工资,周宏军或许早就坚持不住了。让他一直坚持下来的,是苗山孩子渴望知识的眼神。

  周宏军说,自己常常觉得这辈子就是为了山里的孩子才来到世上的。从小,山里孩子只知道教师这一个职业,每个孩子的梦想都是当教师。而在孩子们眼里,周宏军是他们实现梦想的唯一希望。

  “孩子们升初中高中,或是在乡里做生意,会算钱了,他们的高兴劲儿就像过年,因为他们从我这儿学到了知识。这时,我就感觉特别幸福,觉得自己是一个少不得的人!”这,就是周宏军感受到的大山教师的价值。

  一肩挑起三种身份

  “肩膀都挑起‘皮’了,不痛了,老肩挺耐挑。我不像个教书的老师,倒像个农民。”

  38年来,周宏军一肩挑起三种身份:教师、建筑工、挑山工。

  课桌椅坏了,他来修;校舍破了,他来补;学生的各种物品,他去挑……当孩子们像鸟儿一样飞出大山,他的心情就像阳光般灿烂。

  校舍越来越破旧,缺门少窗,四面透风,教室里长短不一的桌椅板凳常常被露水、雨水、雪水打湿,几十个衣服单薄的孩子在寒风中哆嗦……

  “不能因为校舍问题让孩子又回到山上放牛啊!”周宏军说。1986年夏,周宏军卖了家里的猪,带着村民、一名代课教师和一群孩子边上课边建校。

  学校选址在半山腰上,运材料格外困难,村民投工献料后都忙农活去了,搬运就落在周宏军肩上。上山撬石头,下田挖泥土,做木工、挑沙子、平地基……建校的一石一瓦一木,有近一半是周宏军用肩膀挑回来的。

  学校建成了,但教室还没有安装门窗,屋顶没有盖瓦片,桌椅板凳、操场一样都没有。

  每天放学后,周宏军就操起斧头、锯子做木工,扛起锄头刮草地,一做就是两三个小时甚至到天黑。每天天刚亮,他就起床,先去挑1个多小时的石头、泥土才去上课。就这样,学校的墙壁、地板,是他用木材一块一块拼装的;凳子、桌子、黑板,是他亲手打制的,木材不够了,就拿自家的顶上。3年后,一座两层4个教室的木房教学楼在苗山深处建起来了,孩子们又有了遮风避雨的港湾了。

  由于常年在山里赶路挑东西,周宏军常常吃不上几口热饭,路边的露水时常打湿双脚,他因此患上了风湿病。

  2009年,柳州市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实施免费午餐,周宏军的肩膀更加不能闲了。除了平时挑学习和生活用品,每个周末他还要到20公里外的同练乡挑免费午餐的原材料。

  一个周末,周宏军早早起床,扒了几口冷饭,就赶去挑学生的免费午餐。早上天气还暖和,他很快就顺利赶到同练乡。然而,下午突然变冷,他风湿病发作,脚疼得无法行走。硬着头皮,他挑上担子艰难前行,走不动,揉一揉,反反复复,几经折腾,去时3个小时的路,回来却走了6个多小时。

  说起挑东西的日子,周宏军摸摸肩膀,腼腆地笑笑:“肩膀都挑起‘皮’了,不痛了,老肩挺耐挑,但不像个教书人,倒像个农夫。”

  一节课也不能少

  “要是我也走了,谁还来啊?我不能耽搁娃儿们的前程!”

  “终于到家了!”今年221日,达佑教学点开学第一天。周宏军一到学校,还没放下挑了4个多小时的教材,一句不经意的“到家”,便透露出他对学校的爱。

  多年来,由于环境恶劣,达佑教学点的教师走了一个又一个,前后7名教师,没有一个人能坚持久留下来,只有周宏军始终坚持着。

  周宏军要走,不是没有机会。2006年,教育部门计划撤销达佑教学点,调他到乡里,但他主动请求留下。“娃崽去最近的同练乡小学都有20多公里,路途遥远,不安全。”家长符升根的顾虑,正是周宏军的担忧。

  “我决不能耽搁娃儿们的前程!”周宏军说,“我是本地人,要是我也走了,谁还来啊?”

  现在,达佑教学点只有5名学生,分二年级和四年级。学生再少,也要按规定开课。周宏军第一节上二年级的课,四年级学生自习;第二节上四年级的课,二年级学生就自习……如此复试教学,忙得不亦乐乎。但在他心里,教学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。他说:“孩子的教育,一天也不能少。”

  汪洞乡中心小学教学辅导员覃启祥说:“这么多年,老师毫无怨言地坚守岗位,家长们人人竖起大拇指。乡里每次开会,不管多远,他都一次不落。”

  一天,周宏军腰疼犯了,无法直立走路。学生来到他家,问:“今天还上课不?”他说:“你们先去自习吧。”一转身,他又拄着拐杖一瘸一拐上课去了。

  学生上学要经过4座河面宽30米左右的独木桥,桥下是波涛汹涌的河流,一不小心就会掉下河。每年夏季山里都会涨水,每逢刮风下雨,周宏军都要到桥头,把孩子一个个背过桥。隔三差五,他都会去检查木桥牢不牢固,常常在桥上加钉子、换木板,为了学生的安全,周宏军慎之又慎。

  虽在全乡最边远最艰苦的学校任教,但周宏军却是全乡教师学习的榜样。他的学生有4人考上了县重点中学,两人考上了大学,他也4次获得县级教学奖励,2009年被柳州市评为优秀乡村教师。

  一生守护大山孩子

  “再苦再累都不要紧,只是山里条件太差,苦了孩子们!”

  清贫,是周宏军生活最真实的写照。

  在他的家里,一件像样的家具、电器都没有,住的还是父亲20多年前盖的木瓦房。尽管生活拮据,但他从不吝惜资助别人,先后领养了4名孤儿,助养了1名残疾儿童,其中一个孤儿已经上大学——而他自己,却没有一个孩子。

  学生交不起杂费,周宏军就用自己的工资垫上,帮学生买作业本、草稿纸、字典等。遇到学生生病,他照顾得无微不至。

  有一次,个子高大的学生符涛右腿红肿,无法行走。周宏军每天背他上学、上厕所……20天后,符涛的父亲从外地赶回接他去医院,符涛怎么也不肯上担架,说不想离开老师的“背”。

  周宏军说:“再苦再累都不要紧,只是山里条件太差,苦了孩子们!”

  如今的达佑教学点,只有半个篮球场,一根歪栏杆,球筐歪歪地斜挂在栏杆上。琅琅读书声,越过崇山峻岭,在大山间回荡。

  望着自己付诸一生心血的学校,周宏军思绪万千。他说,自己最大的心愿,就是希望在退休前学校有一面五星红旗,为孩子们真正升一次像样的国旗,唱一次有音乐伴奏的国歌,做一次有音乐引领的广播体操……

山若有情山亦老。如果周宏军走过的7万公里“挑夫”路可以动情,那么,大苗山的每一座山,每一道岭,每一棵树,每一块石,都将洒下如诗如歌的泪水,以敬仰这位用爱与责任锻造了“师德”二字的普通山村教师。